刀锋战士辛育龄
发表于2022年6月20日《中国新闻周刊》第1048期。
在中日友好医院,大家都习惯称辛育龄为辛院长但实际上,作为研究院院长,他在这个位置上也才两年多在医院正式开业并步入正轨后没几个月,他就退休了,回到了他热爱的胸外科,在手术台上一直工作到89岁,以锋利的刀刃闻名全国
2021年初,在他百岁生日的时候,卫生健康委主任马评价他是党培养的卫生干部的一面旗帜,在他那一代知识分子中非常低调,是一个高尚纯洁的人这一年,他获得了七一奖章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有时会手舞足蹈,说倒下的战友在和他说话护士问他战友在哪里,他说坐在沙发上,坐成一排,没有踩他们的脚
早在1939年5月,他还是八路军冀中军区卫生所一名18岁的卫生员时,就被派到白求恩的工作队去当制药工半年后,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因败血症去世,时年49岁
日前,101岁的辛在英在他亲手建造的中日友好医院病逝他终于回到了同志们身边
黄金时代
1979年12月,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一年前,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访问期间,大平首相出席了中日科技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他在讲话中说,日本将不惜一切代价积极配合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努力期间他表示日本愿意在北京建医院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卫生部外事司司长的宋云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卫生部最初与对方讨论,由日方提供无息贷款建设医院,但有关部门不同意,因为公立医院无利可图,无力偿还贷款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以中华医学会会长的名义与日本医学会交涉,希望对方以其在日本医学界的权威地位对日本政府施加影响最终,日方同意无偿援建
1981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援助协议,日方捐资165亿日元,在北京建设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医院,命名为中日友好医院。
1982年5月,中组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所长辛在英出任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这是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提出的,因为辛在英是1939年入党的老党员,曾留学苏联,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胸外科领域的开拓者,有丰富的医疗管理经验
在北京中医学院搭建的临时木屋里,辛有智开始了两年多的筹备工作他回忆起百岁那年的时光:那是一个黄金时代
根据协议,日方对中日友好医院共投资165亿日元,但并非全部以现金支付,而是在货物方面,即建筑材料在中国购买,医疗器械使用日本产品。
辛育龄提出影像诊断,放射治疗,检查设备,电子显微镜等精密仪器用欧美新一代产品采购,但日方不同意,坚持按协议提供日本国产产品。
在日产的设备进入医院前夕,辛在宇去日本实地考察,重点了解了日本医院的高端仪器他仔细询问了它的产地和价格,最后得出结论:日本医院的高端仪器80%都是欧美产品
回国后,辛给钱信忠做了报告,希望日本投资200亿日元购买欧美高端装备钱信忠建议,如果日方坚持不追加投资,是否可以考虑不建规划中的康复中心,而是用这笔资金购买设备育龄的辛认为不可能,并说明了自己的理由钱信忠同意了他的观点辛向万历和谷牧做了育龄报告,谷牧约见了日本驻华大使进行磋商
此后,辛在宇与日方进行了7次谈判,但均未达成结论日方认为中国的要求过于苛刻
最终,日方追加投资20亿日元,达成了建设医院的协议此外,新育龄在日本通过民间渠道筹集了10亿日元,国内部委拨款1000多万人民币,基本弥补了资金缺口
设计过程中,中日碰撞不断日本设计的燃煤锅炉不适合中国国情,试运行时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医院的供电辛玉英主张日方应该重建日本设计方案中没有职工食堂有上级领导说,既然医院是日方给的,给什么就收什么但辛有智坚持不签,直到对方接受中方意见
根据协议,医院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由日方免费提供,病房内的床上用品由中方提供在医院大楼的收尾阶段,日本羽毛寝具株式会社表示愿意免费提供寝具等辛玉英要求卫生部果断取消国内预订,节省了一笔开支
起点更高,看得更远
中日友好医院应该是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医院还是中医医院,卫生部直属医院还是大学附属医院,中日之间,国内各部门之间争论了很久有人支持20多位中医博士给中央写信,希望中日友好医院附属北京中医学院,选出一位热爱中医的院长
1983年秋,卫生部和国家计委领导陪同中央领导视察筹备工作会上,辛建议继续执行原有的医院建设政策,为北京中医学院新建一所400张床位的附属医院
经研究,中央决定中日友好医院由卫生部直接领导,国家计委为中医学院新设附属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设有1000张床位的医疗部,300张床位的康复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和高级护理学校,共有职工26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85人,配备西医50%,中医25%,中西医结合25%。
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刘德若回忆,当时中日友好医院是中国最大的医院,设备最高端那时候500张床位是大医院,1300张床位闻所未闻
当时医院自己招不到工作人员,要靠卫生部给相关医院分配名额支持辛邀请前保健医生边志强担任副院长,协和医院的担任放射科主任
医院配备了大量的精密仪器,需要高科技人才来接手育龄的辛去各大医院选人,结果都不理想他多次向中央部委咨询,中组部特批了50个进京指标,从各省市抽调了一批专业带头人还与日方签订协议,安排所有部门主任及以上人员轮流到日本学习半年,处级以上行政人员到日本学习三个月
1983年,电子工业部曾宪法因经常参加对日外事活动,被急需日语人才的辛在玲注意到他去电子工业部调人,对方不让去他说:我给你们部长治过了,你们还是不给我找个人!宪法就这样被调走了,此后,他一直担任该院外事处处长
宪法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辛在育龄期调配的人员,后来都成了医院的骨干钱信忠曾评价,辛主育龄后,中日友好医院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日本千叶大学校长shiro izumi是日本援建专家组组长,辛有智向他建议,医院还缺一个图书馆经过几次沟通,日本同意援建宪法曾赴日本考察登记,检索,借阅,还书等现代图书馆制度,但在实施前,辛有智卸任院长,图书馆的建设被搁置
1984年2月,退伍军医刘小芹听说中日友好医院在招人,于是他自愿去了这家医院辛育龄和他聊了15分钟,然后带他去人事处办理入职手续,担任医院办公室秘书
后来成为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的刘小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在当时社会上反响很大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医院,它的高档和前卫让业内人士感到落后从全国各地抽调的人员都是原单位的骨干,学术观点各不相同,很难协调,更难融为一体
辛育龄曾经说过,医院要形成自己的传统文化,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认为,在这方面,辛育龄做了大量的工作,能够控制局面,并且能够包容来自各方面的人
育龄期辛坚持中日友好医院要起点更高,着眼未来,认为医院要有窗口效应,是现代管理,中西医结合,国际医学交流,中日友好的窗口。
学院领导班子制定了六项管理措施:实行院长负责制,各级人员通过考核和定期合同制聘任,财务和经济方面实行定额补贴,独立核算的制度,实施优质服务,适当提高医疗收费,门诊实行节假日工作制,总统有权邀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交流辛还实行育龄期科主任负责制,要求治疗方案由科主任会诊,科主任拍板决定出了事,部门主任只问
他确定了病人至上,文明行医的理念,采用小门诊大病房的模式考虑到未来老龄化趋势,病房还配备了无障碍设施他经常深夜坐在办公桌前,围着图纸打转,反复考虑门诊大厅的面积,病房走廊的宽度,屋顶吊灯的数量
他请胡耀邦,邓分别题写院名,请国徽设计者周设计象征中日友好的院徽,请石广南,创作院歌《白云之歌》他自己设计了体现中西医结合的院旗
建有南园,樱花园,鉴真园,网球场,门球场,篮球场,足球场其中南部园林,仿照苏州园林风格,造价120万元,故有人以育龄为由起诉辛但他坚持认为,医院要有优美的医疗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受辛酉之委托,刘小芹为每一个资助中日友好医院的中日单位定制大理石石碑这些石碑仍然矗立在南花园
日本羽毛寝具株式会社社长矢野洋三去世时,刘小芹代表医院专程前往日本参加遗体告别仪式育龄昕对他说:这件事你做得很好我们不能忘记日本朋友的帮助,要心存感激
胸外科传统
日前,中日友好医院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两国领导人出席了仪式那一天,辛晚育为自己注册了中日友好医院的第一个病历号
几个月后,辛在宇辞去院长职务,重回胸外科。
时任胸外科主任的葛炳生1959年毕业分配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当时辛在英是胸外科主任1984年,葛冰生被辛育龄转入中日友好医院
葛冰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很少有医院开设胸外科,有的医院只是挂了牌子却不工作以生育年龄为首的辛连续近20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每期一年,招生20人他还帮助40多家医院设立了胸外科从1958年到1980年,他为中国培养了1000多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也正是在那时,中国胸外科开始蓬勃发展他创办的胸外科特色鲜明,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比如接收其他医院的胸外科重症患者,疑难并发症患者等他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肺移植
1984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医学部日语医学班毕业生宋之乙经过两轮考试进入胸外科现为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科室是辛友志和葛炳生一手打造的,医护人员基本都是辛友志的学生所以胸外科是一个有传统,有统一文化的科室,很团结
1986年,成为辛育龄期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跟随他做单克隆抗体研究说,辛的生育年龄观念很超前,免疫疗法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普及,但当时就意识到了这种疗法对肿瘤治疗的重要性他告诉宋之乙:小宋,如果你研究单克隆抗体,你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项研究无法持续进行,只好改变
育龄期的辛赋予的新任务是电化学疗法当时电化学疗法还没有理论基础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辛在英得知荷兰大学附属医院发表了治疗表皮肿瘤的实验结果,他萌生了将其应用于肺癌治疗的想法
1990年,电化学疗法被卫生部正式批准临床使用,对于不适合手术,不能使用放化疗的晚期癌症患者,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当时电化学疗法基本都是用来对患者进行姑息治疗的,费用大概是500块钱左右如果有没有条件治疗的病人,欣会在育龄期为他们付费,如果费用能降低,就降低为了减轻患者负担,他长期坚持出诊没有专门的专家号,只有普通的专家号宋之乙说,到目前为止,胸外科手术的费用仍然是尽可能低的
1992年,刘德若报考了辛育龄博士1982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习时,辛在宇被要求给院长和一个医生做手术他从那时候就知道辛在宇的操作又快又好从开胸到闭胸,切除一个肺叶用了不到一个小时一般这样的手术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
文革期间造反派做了一个统计,说辛从医以来做了七千多次手术,批评他是典型的只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的白专,并给他手术迷的称号,命令他放下屠刀,接受改造作为走资派,他靠边站了两派都认可他,但都要求他做手术
辛的育龄期手术风格独特大部分医生会用剪刀剪开组织,然后换成镊子进行钝性分离而新育龄在肺切除术分离血管和支气管时,直接用剪刀进行尖锐分离手术时只需要一把剪刀和镊子,解剖技术相当精良,血管干净彻底葛冰生说,胸外科医生都喜欢学习他的手术方法,它的优点是稳,快,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但这需要很高的操作水平,必须熟练,否则很容易出现大出血等可怕的风险受辛生育年龄的影响,葛冰生本人只做了尖锐的分离
医生面试的时候,辛有智问刘德若,右肺上叶切除的时候,右肺动静脉应该从肺门哪里解剖现为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的刘德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胸外科临床经验的医生一定知道要解剖右前上肺门,但没有从事过胸外科工作的人一定回答不出来后来他自己当考官的时候,也经常问考生这个问题
刘德若记得辛弃疾的生育年龄很严格,但经常严厉批评下属犯了严重错误,他爱说你该枪毙了这个,但处理起来总是宽大为怀
胸腔镜手术早在90年代中期就在胸外科开展了刘德若说,辛是大手术出身,但他支持胸腔镜手术他说胸腔镜手术不应该叫微创手术,因为手术永远应该是微创的
辛还为育龄期胸外科留下了一个传统,就是尽量不要用卵圆钳夹住不能切除的肺,而是用棉球去碰,以免损伤触摸肺叶时,动作要极其轻柔,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
2003年,中日友好医院被中央政府指定为非典防治专科医院,80岁的辛在兴被任命为专家组组长,参与每一位重症患者的会诊那一年,中日友好医院没有收入,亏损严重,只有辛育龄高兴,因为非典是当前最迫切,最需要攻克的重大疾病非典之后,中日友好医院影响力增大,门诊量激增,以至于不堪重负
医院运营的前五年,胸外科手术不超过200例,现在每年胸外科手术3000例2021年全国成功肺移植手术200余例,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手术近百例
医生就像兰花。
外科主任的办公室一直为育龄的辛保留着一张桌子他非常健谈当他有空的时候,他会在办公室聊天他喜欢谈论他在延安的日子
女儿辛晓梅曾回忆,辛育龄喜欢玩耍,拍照,热爱运动年轻时,只要有机会出差,她就必须带上游泳裤只要她还有一点时间享受生活,她就必须抓住它
85岁后,因腰病逐渐站立不稳,推着滑板车去医院门诊他想尽快做腰椎手术,但他找过的专家都拒绝了,因为退行性疾病没有手术意义,甚至可能加重病情他也知道这一点,但在2008年,他仍然坚持手术他说:只要我活着,我就不会放弃我必须再做一次
89岁那年,有一天他走出诊所从早上到中午,他突然站不起来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能回到胸外科但他一直希望重新上班,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积极康复,直到97岁才正式退休
2014年11月,日本总设计师郎川宏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晨的陪同下,带着辛有智喜欢的一盆兰花去病房看望他他见到浪川浩司非常激动,大声回忆起30年前建院时的故事
建党一百周年,获得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并被授予以下讲话:新中国胸外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战争期间,他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奔赴前线救治伤员和平,长期致力于中国胸外科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肺移植第一人,在胸外科多方面实现了‘0到1’的突破
2021年元旦,辛在兴在病房里度过了百岁生日。
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医院几次报告他情况危急此前,他在开家庭会议时,告诉家人不要做有创治疗医院尊重他的意愿,做了很大的努力,他顽强地坚持了近一年
他戴着吸氧鼻导管,发音含糊但表达清晰,接受北京广播电视台《医生》栏目采访时隔80年,似乎那些往事依然没有减轻伤痛
白求恩,抢救伤员1939年,救死扶伤,在前线,在冀中他闭上眼睛,喃喃道:唉,多残忍啊!哦,太残忍了
当时的药名都是英文,辛有智懂英文,所以经过冀中军区卫生部门的培训,被送到了白求恩医疗队白求恩的医疗队离前线很近大家都说太近了,但是白求恩说越靠近前线越能救伤员作为助手,他总是紧跟白求恩白求恩上了前线,他在马背上驮着药品,白求恩做了手术,他帮助给伤员分类
育龄的辛记得,有一天雨下得很大,敌人很快就要从侧翼包围刚好一个士兵被送了过来,他的腹壁被子弹打穿了警卫又一次传达了贺龙的命令,要求白求恩立即撤退,否则就逮捕他但白求恩坚持用烧开的凉水把战士肠子周围的大块血迹清洗干净,把肠子塞回去,把腹壁上的伤口缝合好,再用绷带包扎好,才和大家一起转移
我周围的人怀疑辛成为胸外科医生是受白求恩的影响,因为白求恩就是胸外科医生辛的育龄左臂上有一个终身的疤痕,是白求恩为他缝合的
《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第22期
声明:发布《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必须获得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