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随着网上一段视频的发布,一款还未上市的汽车再次点燃了人们对自主品牌汽车的关注。这款车就是长安汽车即将推出的uni系列第二款车型uni-k。通过实车测试,某网站的测试主持人对uni-k进行了麋鹿测试,结果uni-k以72.1km/h的最高通过速度完成了测试,所有人和车辆都安然无恙。但没过多久,围绕视频中的几个场景,一些论坛爆发了激烈的口水战。很多人对uni-k的麋鹿测试表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度众说纷纭,但真相是什么呢?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不妨回到一切的开始,从瑞典开始。
说起瑞典,你会想到什么?北极光?大雪?还是文明世界的家居品牌?还是诺贝尔奖?作为一个森林覆盖率为54%的国家,除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外,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其中,说到体重,穆斯绝对是老大。别看吃草,体重却是250多斤起步,甚至达到500斤!再加上你头顶上的一对巨大鹿角。别说猛兽了,连车看到都要给三分。即便如此,驼鹿仍对瑞典的交通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人鹿共死的事故屡见不鲜。
痛定思痛后,20世纪70年代,瑞典汽车专家终于想通了,既然汽车撞不到麋鹿,为什么不试着避开呢?于是,一项重要的汽车避险能力测试在瑞典诞生了。然后就传遍了全世界,成为了经典。这是moosetest,英文意思是驼鹿测试。但不知道为什么,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驼鹿被误译成麋鹿,结果大家都搞错了,把中文名字定为“麋鹿测试”。幸运的是,测试的内容和手段并没有改变。至于让那种鹿背黑锅,我就不细说了。
极限汽车测试,一定要推极限。
既然是考试,就离不开考试手段。麋鹿测试(elk test)作为一种极限测试,通过模拟车辆躲避障碍物的性能来评估车辆的紧急避让能力。主要评价项目是车辆失控速度和驾驶员的信心。借助桩,人们模仿麋鹿突然上路的情景。然后要求测试者在不踩刹车和油门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恒定速度将车辆驶入测试区域,高速躲闪。要避开假想的鹿,回到原来的车道,不要碰到任何桩。
并且在测试的过程中,测试人员还要重复一遍,逐步提高测试速度,直到车辆开始失控,最终才能确定失控速度值的可靠性。也就是说,麋鹿测试中记录的速度是车辆达到失控状态时的最高速度,而不是能否在不失控的情况下通过测试。因此,任何车辆只要突破自身麋鹿测试的极限速度,由于测试人员在测试车道上强制车辆通过指定路线,必然导致车辆更快、更大的转向角度,加大负荷转移,最终导致轮胎离地、侧滑的发生。
可以说麋鹿测试就是把车辆推到极限,就是让测试车辆“尴尬”,否则怎么能说达到极限呢?测量最大通过速度?这种情况也出现在某汽车网站进行的uni-k的麋鹿测试中。看似异常情况的出现,恰恰说明测试成功了,不用任何复杂昂贵的仪器就找到了车辆的极限。因此,自诞生以来,麋鹿测试迅速流行起来。只要你敢打开,测试随时可以展开。但简单的背后也有遗憾。到目前为止,任何权威机构组织的麋鹿检测都不是完全客观的,国内也没有专业的麋鹿检测机构。车辆驾驶员毕竟是人,每个动作都不可能100%准确。所以同一辆车在不同的环境和测试人员下,测试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为了找出一辆车真实的麋鹿测试数据,显然可以整合更多的测试数据才能更接近真相。
70公里是壁垒,suv也在进化。
麋鹿测试虽然不限,但是受限于目前的造车能力。今天,没有一辆车能以100公里的时速顺利通过。能以80公里以上时速通过的车,几乎都是高端跑车或者经过了爆发性的改变。对于一般的家用车来说,时速能达到70公里以上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对于重心远高于轿车的suv来说,以更高的速度通过测试显然意味着更高的难度和挑战。
算上目前国内suv市场在售的车型,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并不多。比如车身重量1870kg的本田冠道,麋鹿测试的极限通过速度是70km;丰田房融,车身重量1685kg,麋鹿测试极限通过速度72km;长安uni-k,车身重量1900kg,极限通过速度73 km,比行业平均速度68 km/h高出5km/h,要知道,车身重量1800kg的奔驰glc的通过速度只有74 km。
通过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suv的麋鹿测试性能和高端跑车不可同日而语,但能进70公里以上还是值得夸耀的。毕竟即使号称“曲线之王”,麋鹿测试的极限成绩也只有76公里。
说了这么多,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行车安全性。虽然在中国高速公路上撞上驼鹿或麋鹿的概率堪比被陨石砸中,但随着外卖生意的持续火爆,满大街的电动车也不像桀骜不驯的小鹿,说不定下一秒就会跳出路边突然过马路。所以提高安全性需要有较高的麋鹿测试通过速度,但不是唯一的安全保障。当碰撞不可避免时,汽车是否安全取决于碰撞试验和主被动安全配置的效果。因为追求整体安全效果是更成熟的造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