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质量黑洞吸积辐射能谱新规律揭示
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天文学系蔡振翼副教授和王俊贤教授,通过研究类星体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的极紫外辐射能谱,发现其与类星体本征亮度无关,推翻了该领域的传统认识。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类星体的平均极紫外能谱远比经典吸积盘理论预期更软,对经典吸积盘辐射模型提出了严重挑战,有力地支持了具有普遍盘风的吸积模型。相关成果日前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学》上。
类星体是一类非常明亮的河外天体,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持续吞噬所处星系核心区域的气体。巨大的引力势在气体形成的吸积盘上得以释放,转化为热能和电磁辐射,使得星系核心异常明亮。类星体也因其超高的本征亮度而被称为宇宙中的“超级巨兽”。经典吸积盘理论表明,吸积盘产生著名的“大蓝包”辐射特征,理论预期峰值在极紫外波段。中心黑洞质量越大,理论预期吸积盘温度越低,极紫外能谱越软。观测发现,越亮的类星体具有相对越弱的发射线,这种鲍德温效应似乎与经典吸积盘理论模型一致。
研究人员利用地面sdss和空间galex(星系演化探测器)的观测数据,控制极紫外探测不完备度的影响,发现类星体的平均极紫外能谱不依赖于本征亮度,不仅表明本征亮度差异无法解释鲍德温效应,还显著挑战了经典吸积盘理论的预言。新研究给出了鲍德温效应的可能新物理起源:越明亮的类星体,其吸积盘热涨落越小,从而无法产生较多的发射线区云团。通过改正星系际介质吸收的影响,该研究还发现,类星体的极紫外平均能谱比所有前人的研究结果都更软,对经典吸积盘模型形成进一步挑战。这个超软的、不依赖于本征亮度的极紫外能谱很好地契合了具有盘风的吸积盘模型预言,表明类星体中普遍存在盘风。